2022-01-25 来源:
通过第一部分前三个主题的阅读,我发现回顾自身的过往,直面自己内心的真实情绪是多么重要。很多时候,情绪波动并不止是因为眼前的事情,情绪波动成为习惯时,我们要重视起来,去进行自我内省,在亲子关系上也是如此,我们的孩子在长大以后会由于孩童时期的种种备受影响,不能牺牲孩子,所以第四个主题中“自我对话”,就是帮助我们理清自己内心根源的良药。
书中说,“几乎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种持续不断的唠叨或评价的声音,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,以至于根本没有注意它在说什么。”然而就是这些内心的话音会对你产生强大的引导作用,进一步影响孩子。我们内心的对话在很多时候是负面的,这种自我批评会让孩子的信心备受打击,方法低落的情绪,可是孩子的成长十分需要自信。
那我们该如何自我对话呢?作者说,“找到内心那个难相处的声音,和那个声音对着干!”揭穿内在的批判声。
我们在尽最大努力成为最好的父母,做自己时不轻易自责,做父母时也不要轻易评判:好父母/坏父母,这种标签对我们毫无帮助,只会让我们在做错时采取防卫心态,在亲子关系中,我们应该去协调孩子与自身的需要,而不是在乎自己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。引用作者的观点,“一个暴躁但诚实的家长,(一般眼中的坏家长)可能比一个表面和蔼可亲,但私下沮丧又怨恨的家长更好。”所以作者在这里建议:“就像我们不该评判自己一样,我们也应该尽量避免评判孩子。”日常生活中的点滴都可以用好或者不好去囊括那还有什么意义呢?看到孩子的努力,描述自身的感受而不去评判,这些用心的话才能鼓励孩子。
读到这里第一部分就结束了,作者不忘提醒到,书的一开始就将焦点放在作为父母的我们身上,检视自身因为孩子触发的情绪,去试着自我对话,去反抗内心的批判声,最重要的一点,不再批判。
给爱的人一个拥抱